[中医养生 / 古代医书]最热资讯
全站最热
- [腹部疾病] 拉肚子拉水
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,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。关于拉肚子拉水,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,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。本页包...
- [杨奕] 杨奕《手到病自除》全文阅读
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。包括完整目录、共计6大章,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。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,以及自然疗法、反射区疗法、食疗等。另外...
- [穴位] 耳穴的名称,部位与主治
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,头部朝下,臀部朝上。其分布的规律是,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...
- [健康自测]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
手掌发黄,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,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但手掌发黄同样...
- [健康图库]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
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,图片所在的文章是: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:何裕民讲淋巴瘤,癌,重压出的淋巴癌,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,格式是JPG...
中医养生 / 古代医书最新资讯
-
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认为的脏腑功能 【原文】 黄帝问曰:愿闻十二脏之相使(1),贵贱何如?岐伯对曰:悉乎哉问也!请遂言之。 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(2)出焉。 肺者,相傅(3)之官,治节(4)出焉。 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 胆者,中正(5)之官,决断出焉。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三阳的离合情况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三阳的离合情况 【原文】 帝曰: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(1)也。岐伯曰:圣人南面而立,前曰广明(2),后曰太冲(3),太冲之地,名曰少阴;少阴之上,名曰太阳;太阳根起于至阴(4),结于命门(5),名曰阴中之阳。中身而上,名曰广明,广明之下,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天地阴阳与人体三阴三阳的关系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天地阴阳与人体三阴三阳的关系 【原文】 黄帝问曰:余闻天为阳,地为阴,日为阳,月为阴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,人亦应之。今三阴三阳,不应阴阳,其故何也?岐伯对曰:阴阳者,数之可十,推(1)之可百,数之可千,推之可万,万之大不可胜数,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指导的临床治疗法则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指导的临床治疗法则 【原文】 故曰: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(1);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故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,因其衰而彰之(2)。 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其高者,因而越之(3);其下者,引而竭之(4);中满者...
全文阅读07-21栏目:【黄帝内经】 相关内容: 黄帝内经 阴阳理论
-
心痛症疗方:桂枝生姜枳实汤,乌头赤石脂丸,九痛丸
金匮要略原文: 心中痞,诸逆心悬痛,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。 语译: 如果心窝部痞满,水饮邪气向上冲逆,导致心窝部牵引疼痛,应当服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。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原文: 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 语译: 将以上...
全文阅读04-14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桂枝 生姜 心痛 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九痛丸 心痛症 乌头 姜 枳实
-
茯苓杏仁甘草汤,橘枳姜汤及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病
金匮要略原文: 胸痹,胸中气塞,短气,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;橘枳姜汤亦主之。 语译: 患胸痹病,症状表现为:心胸满闷,呼吸气短,应当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,或是用橘枳姜汤治疗。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原文: 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...
全文阅读04-13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茯苓 痈 甘草 杏仁 甘草汤 胸痹病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薏苡附子散 胸痹 姜 附子
-
枳实薤白桂枝汤及人参汤治疗胸痹病
金匮要略原文: 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,人参汤亦主之。 语译: 患胸痹病,症状表现为:心中痞满,邪气壅结于胸中; 胸部满闷,胁下气逆上冲心胸,应当服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; 如果属于虚证,则用人参汤治疗。 枳实薤白桂...
全文阅读04-12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人参 桂枝 薤白 胸痹病 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桂枝汤 胸痹 枳实
-
胸痹心痛病的表现及栝蒌薤白白酒汤,栝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病
金匮要略原文: 师曰:夫脉当取太过不及,阳微阴弦,即胸痹而痛,所以然者,责其极虚也。 今阳虚知在上焦,所以胸痹心痛者,以其阴弦故也。 平人无寒热,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 语译: 老师说:诊脉时,应当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。如果寸口部出现微脉,尺部出现弦脉...
全文阅读04-11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薤白 半夏 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病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白酒 胸痹
-
桂枝加桂汤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奔豚病
金匮要略原文: 发汗后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主之。 语译: 太阳表证,用发汗法治疗后,病情没有好转,又用火针再发其汗,针刺部位受到寒邪侵入,出现核状红色肿块的,必定要形成奔豚气,发病...
全文阅读04-10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茯苓 桂枝 甘草 奔豚 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奔豚病 枣 大枣
-
奔豚病的发病原因及奔豚汤方治疗奔豚病
金匮要略原文: 师曰:病有奔豚,有吐脓,有惊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,皆从惊发得之。 师曰:奔豚病,从少腹起,上冲咽喉,发作欲死,复还止,皆从惊恐得之。 奔豚气上冲胸,腹痛,往来寒热,奔豚汤主之。 语译: 老师说:奔豚,吐脓,惊怖,火邪,这四种病,都是由于...
全文阅读04-09栏目:【金匮要略】 相关内容: 奔豚 奔豚汤 奔豚病
-
黄帝内经中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思想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既病防变的早期诊治思想 【原文】 故邪风(1)之至,疾如风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府,其次治五脏。 治五脏者,半死半生也。故天之邪气,感则害人五脏;水谷之寒热,感则害于六腑;地之湿气,感则害皮肉筋脉。 故善...
全文阅读07-20栏目:【黄帝内经】 相关内容: 黄帝内经 既病防变
-
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【原文】 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方阴也,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;地不满东南,故东南方阳也,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东方,阳也,阳者其精并于上,并于上则上明(1)而下虚,故使耳目聪明,而手足不便...
全文阅读07-19栏目:【黄帝内经】 相关内容: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
-
黄帝内经中房事的七损八益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房事的七损八益 【原文】 帝曰:调此二者(1)奈何?岐伯曰:能知七损八益(2),则二者可调;不知用此,则早衰之节(3)也。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(4)也,起居衰矣;年五十,体重,耳目不聪明矣;年六十,阴痿(5),气大衰,九窍不利(6),下虚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阴阳偏胜病机变化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和预后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阴阳偏胜病机变化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【原文】 帝曰:法(1)阴阳奈何?岐伯曰:阳胜则身热,腠理闭,喘粗为之俯仰(2),汗不出而热,齿干以烦冤(3),腹满死,能(4)冬不能夏;阴胜则身寒,汗出,身常清(5),数栗而寒,寒则厥(6),厥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关系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关系 【原文】 帝曰:余闻上古圣人,论理人形(1),列别脏腑,端络经脉(2),会通六合(3),各从其经(4);气穴所发,各有处名;溪谷属骨(5),皆有所起;分部逆从(6),各有条理;四时阴阳,尽有经纪;内外之应(7),皆有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五脏与七情的关系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【原文】 风胜则动,热胜则肿(1),燥胜则干,寒胜则浮(2),湿胜则濡泻(3)。天有四时五行,以生长收藏,以生寒暑燥湿风。 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 故喜怒(4)伤气,寒暑(5)伤形。 暴怒伤阴(6),暴喜伤阳(7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药物气味的阴阳分类及其特性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药物气味的阴阳分类及其特性 【原文】 水为阴,火为阳。阳为气(1),阴为味(2)。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(3),精食气,形食味,化生精,气生形。味伤形,气伤精,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。阴味出下窍,阳气出上窍。味厚者为阴,薄为阴之阳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基本含义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基本含义 【原文】 黄帝曰:阴阳者,天地之道(1)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(2),生杀之本始(3),神明之府(4)也,治病必求于本(5)。 故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,阴静阳躁,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(6)。阳化气,阴成形(7)。寒极生热,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的范例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的范例 【原文】 帝曰:五脏应四时,各有收受(1)乎?岐伯曰:有。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,其病发惊骇;其味酸,其类草木,其畜鸡,其谷麦,其应四时,上为岁星(2),是以春气在头也,其音角(3),其数八(...
全文阅读07-13栏目:【黄帝内经】 相关内容: 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
-
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四时消长变化论 【原文】 黄帝曰:天有八风(1),经有五风(2),何谓?岐伯对曰:八风发邪,以为经风(3),触五脏,邪气发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阴精与阳气的关系,饮食五味与五脏阴精的关系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【原文】 岐伯曰:阴者,藏精而起亟(1)也;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;阳不胜其阴,则五脏气争,九窍不通。是以圣人陈阴阳,筋脉和同,骨髓坚固,气血皆从;如是则内外调和,邪不能害,耳目聪明,气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认为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认为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【原文】 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,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 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 【原文】 黄帝曰: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六合(1)之内,其气九州(2)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(3),皆通乎天气,其生五,其气三(4)。数犯此者,则邪气伤人,此寿命之本也。 苍天之气,清净则志意治,...
全文阅读 -
黄帝内经中四时阴阳养生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原则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四时阴阳养生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原则 【原文】 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(1),以从其根(2);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(3)。 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(4)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;死生之本也,逆之...
全文阅读04-07栏目:【黄帝内经】 相关内容: 阴阳养生 黄帝内经 养阴 春夏养阳 养阳
-
黄帝内经中认为养生应遵守四时规律
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认为养生应遵守四时规律 【原文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,藏德不止(1),故不下(2)也。天明则日月不明(3),邪害空窍(4),阳气者闭塞,地气者冒明(5),云雾不精(6),则上应白露(7)不下,交通不表(8),万物命故不施(9),不施则名(10)...
全文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