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[ 网站导航 ] 首页 > 疾病大全 > 头部疾病 > 耳病 >
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及护理
发布时间:2011-09-30 10:01:52 作者:百年养生网 出处:百年养生网
所在栏目:耳病
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、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。中医把以耳膜穿孔、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的疾病,统称“脓耳”。急性者又有称之为“耳痈”、“耳中生毒”;慢性者有“耳疳”、“耳底子”、“缠耳”之称。
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、多发病,尤多发于小儿。本病每致听力损害,影响患者学习、工作及生活,甚至会出现颅内并发症而危及生命,故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。
治疗方法:本病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主,慢性期宜补虚、托毒、排脓,应注重内治与局部治疗相结合。
一、辨症施治
1.肝胆火盛,邪热外侵:多见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。起病较急,初为耳道深部疼痛,有胀闷感,伴耳鸣、听力障碍。继则耳痛逐渐加重,痛连头枕部,常在剧痛之后,耳膜穿孔,流出脓液,流脓之后,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缓。全身有发热恶寒、头痛、鼻塞流涕等症状,或有口苦咽干,小便黄赤,大使秘结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治疗上多采用疏散风热,解毒消肿法。
基本方药如下:早期常用蔓荆子散加减。蔓荆子、甘菊花、升麻、生地、赤芍、麦冬、木通、赤茯苓、桑白皮、前胡、柴胡、夏枯草、甘草各适量。水煎分2次服,每日1剂。
2.脾虚湿困,邪毒停聚:症见耳内流脓日久,反复发作。脓液量多而清稀,无明显臭味。听力减退呈传导性耳聋。鼓膜穿孔,鼓室黏膜肿胀。伴面色萎黄无华,头昏头重,倦怠乏力,食少腹胀,大便时溏,唇舌淡白,苔白湿润,脉缓细无力。治疗上多采用健脾渗湿,托里排脓法。
基本方药如下:托里消毒散加减。党参、黄芪、茯苓、川芎、当归、白芍、金银花、白芷、桔梗、皂角刺、泽泻、车前子、菖蒲、甘草各适量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
3.肾元亏虚,邪:症见耳内流脓,日久不愈,或时流时止,止而复流。流脓量不甚多,或污秽或成块状,或如豆腐渣样,并有臭味,听力减退多较明显。可伴有头晕神疲,腰膝酸软,遗精早泄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治疗上多采用补肾培元,去湿化浊法。
基本方药如下:知柏地黄汤加味。知母、黄柏、熟地黄、山萸肉、山药、丹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木通、夏枯草、鱼腥草、桔梗、甘草各适量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
二、外治法
外治时,首先应清除耳道内脓液。如脓液黏稠,可用棉签蘸3%的双氧水揩洗。洗净后,滴入黄连滴耳液,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滴耳,每日5~6次。吹药可选烂耳散、红棉散等,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,每次吹入药散不宜过多,以免药散堆积耳道,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。
化脓性中耳炎症的预防及护理
本病小儿易患,应注重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。小儿患麻疹、白喉等疾病后,如发现耳部症状,应及时诊治。注意乳儿哺乳体位,防止乳汁溢入耳窍。避免污水入耳,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。脓耳初起者,要及时治疗,以免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症。
注意经常清除耳内脓液,特别是耳道用药前。密切观察病情,尤要注意流脓、头痛、发热、神志等症状变化,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症。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、豆制品及其他发物。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,应禁忌游泳,以免水入耳中,加重病情。
本周热点
今日深度资讯
全站最热
- [腹部疾病] 拉肚子拉水
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,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。关于拉肚子拉水,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,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。本页包...
- [杨奕] 杨奕《手到病自除》全文阅读
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。包括完整目录、共计6大章,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。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,以及自然疗法、反射区疗法、食疗等。另外...
- [穴位] 耳穴的名称,部位与主治
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,头部朝下,臀部朝上。其分布的规律是,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...
- [健康自测]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
手掌发黄,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,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但手掌发黄同样...
- [健康图库]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
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,图片所在的文章是: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:何裕民讲淋巴瘤,癌,重压出的淋巴癌,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,格式是JPG...